xmavudke 发表于 2016-3-20 23:52:55

英雄秘录~~~~

作者:舒潜克
联系方式:微信:lujian3gui
QQ:76764426
联系电话:13013231337

1.英杰
在中国的历史中,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年代都是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
有一句话叫作:乱世出英雄。也就是说只有在乱世的时候,英雄才会集中出现。
因为英雄不但要有英雄的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和用武之时。
用武之地其实就是说一个英雄必须要有发挥本领的环境和一展抱负的舞台。
但是,如果光有好的环境和舞台,没有时机也无法建立英雄的事业,只就是我们说的用武之时。
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非无明君圣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当年不也是虽逢其主,未逢其时吗?
那么有了用武之地,和用武之时就一定能成就英雄的事业了吗?其实不是。
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必须要有英雄的素质。
在三国时期有一位人力资源鉴别专家,名字叫刘邵。
他写了一本专门鉴别人才的著作,叫作《人物志》。
《人物志》中是这样评价英雄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意思是说,品质精秀,聪明杰出的叫作“英";
而胆量魄力超出常人的叫作“雄”。
那么如果英才凡事谋划在前,但又没有胆量魄力将其推行实施,那么这件事也是办不成的。   如果雄才,有胆量做事,但是做事之前计划谋划的不够周全,到最后做了一半,行不通。
也是办不成事的。
所以,真正的英才和雄才都会兼有对方的一些才能,但会各有侧重。
商鞅就是这样一个英才,而且也有雄才的胆识魄力。
只不过,他的胆识魄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雄主。
有一个真正的雄才君主给他做后台。
我们先说商鞅的英才是怎么回事。
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商鞅的这个雄才君主的雄才大略。
2.精明
上面我们说,商鞅是一位出色的英才。
在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对英才做过独到的而又精辟的诠释。
这个人就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
他对英才是这样理解的。
古来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
他说,自古以来,一些豪杰动不动就被称作英雄。
其实有的豪杰不算英雄。
英才的素质其实就是一个字“明”。
凡是具备这个素质的就是英才。
那这个“明”又怎么解释呢?
“明”就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人们每天都在认知事物,是不是所有认知事物的都叫做“明”呢?
其实不是的。
曾国藩对此还有更加明晰的解释。
他说:明有二端:人 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意思就是说:有的人看到的事太过鼠目寸光,高明的人看事看人,看的很远。
这样的人很有远见。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有远见的人。
曾国藩还说:还有一种“明”叫精明。
这种精明的人看事物看的很细。
有一句话说:明镜高悬,微查秋毫之末。
说的就是这种精明的人。
对于细节的观察认识判断,非常清晰。
商鞅就是这种精明的英才。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他不够高明,只是他的精明的特点更加明显突出。
我们看商鞅是一个很会选择领导的人。
这里就体现出了他的精明。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孙子。
而卫国又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商鞅的母亲是卫国太子的姬妾,说白了就是小老婆。
所以,商鞅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算高,但是生活还算富裕。
商鞅到了成年的时候,该给自己谋个差事了,该找工作了。
商鞅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他受的教育也很好。
我们甚至可以从商鞅爱好学习的科目和他未来找工作选得领导就可以看出商鞅的精明。
商鞅从小爱好刑名法术。
所谓刑名法术指的是法律条令的制定,判决之类的学问。
这在当时提到刑名之学,一般都会说:这叫霸术。
顾名思义,霸术就是在诸侯间称霸的学问。
相传春秋五霸就是用这种方法实现霸业的。
而且商鞅对黄老之术,儒学之术都有涉猎。
与刑名霸术相对的还有王道之术和帝道之术。
那什么叫王道和帝道呢?
所谓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所建立的社会规则和风俗风气。
基本上这种治国学术是主张仁爱治国的。
而帝道的意思,就是说五帝----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的治国方针。
主张无为而治,清静自然。
一般来讲,在那个时代,学术界都认为,五帝的治国方针是最佳的。
但都承认那只不过是一种向往,遥不可及。
但是,主张王道治国的有学识的人还是有的,
比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曾游离列国,游说诸侯使用仁爱之术治理国家。
因为,周朝离那个春秋战国年代还算比较近。
可以说孔子就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一个人。
在那个以战争和改革为主题的年代去游说诸侯停止战争,是不现实的。
当时商鞅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就比较准确,
他知道自己如果未来要做一番大事业,主要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
商鞅选择工作可以说不是一件难事,他找工作可以有很多选择:
其一,就是在自己祖父的卫国找一个工作,毕竟自己家的事业嘛。
不管自己这个人才,还是家族事业的资源职位都可以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其二,商鞅可以到秦国或者齐国,楚国去找一份工作。
齐国和秦国是战国时期很有实力的两个大国,在六七十多年后的秦昭王时代,齐国号称东帝,秦国号称西帝。
而楚国则有“连横则秦称帝,合纵则楚称王”的说法。都是大集团大企业。
其三,在卫国的上一级单位-----赵国,找个工作。
其四,就是在卫国附近的魏国找个工作。
那么商鞅是怎么选的呢?
首先看,商鞅的祖国卫国,卫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
当时是赵国的附属国。卫国被赵国统治。
卫国国君虽然是商鞅的祖父,但是商鞅是太子的姬妾生的孩子。
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卫国国君之位的。
卫国的弱小,和它当时被赵国统治的政治地位,也不能给商鞅一个舞台,这个条件制约着商鞅不能在卫国一展拳脚。
所以,商鞅首先放弃了在卫国工作的选择。
再看看秦国,秦国.自从称霸诸侯的秦穆公去世以后,国力日渐衰落下来。
从秦厉公到献公短短五十多年,秦国共更换了七位君主。
而且,君臣关系很紧张。这样一来,国力更加衰落,晋国迅速优于秦国强大起来,侵占了与秦国交接的河西地区的土地。
所以对于商鞅来说,当时的秦国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
而楚国此时是楚宣王在主持国家工作。
楚国虽然富饶,但楚宣王也不是个雄才大略的国君,否则,他是不会被他的儿子害死,谋朝篡位的。
而齐国的国君,齐威王确实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君。
据说,有一次和魏王聚会的时候,魏王向齐威王夸耀自己的珍宝。
齐威王说我有很多贤臣,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珍宝。
魏王很惭愧。
但那是齐威王中后期的事了。
齐威王继位早起,是荒于淫色的。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齐威王早期: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说的就是齐威王继位之初,荒于酒色,不理政务,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大臣们办理。
自己逍遥快活吃喝玩乐。
所以,这样的君主,商鞅看在眼里也是不会感到满意的。
卫国是赵国的附属国,虽然是这样,但是卫国与赵国的关系并不好。
赵成侯就多次攻打卫国,向卫国索要土地。
所以,这不能成为商鞅选择在赵国工作的理由。
那我们分析了当时这么多的择业选择,而商鞅又是怎么为自己选择工作的呢?
商鞅选择的是魏国,他在魏国国相公叔座的门下找了一份工作。
我们前面说,秦国,齐国,卫%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雄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