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
1,这里谈的是高速精密主轴轴承;
2,不是大型重工轴承或其他炉前耐高温轴承;
3,绝对不是拖拉机、电动机轴承;
4,也不是远古的水润滑,是有了矿物油、矿物脂的以后的事。
最早我们看见的老式英国机床主轴或其他机械的主轴,都会看到主轴箱上有个螺孔及螺丝,那是用来手工加油的。后来出现了油杯,都是给轴承加润滑油的,手工操作。后来又出现了油杯里还拖条羊毛线,也许当时只是为了加油方便,但是滴油的概念就出现了。我们也常见滚动轴承泡在油池里的,对主轴而言,它一般是与滑动轴承配合使用时,不得不泡在油里,而且是低速的。
随后我们看见了油气润滑的出现(注意,不是油雾润滑)。大概由于轴承的安排,你要滴油,可能有N个滴油口。它用气把润滑油送到该去的地方;也许是设计师知道油气润滑比滴油润滑能让主轴更高速的运转(散热)。美国二战出产的Bryant内圆磨,磨头3万转,前后2对角接触轴承。最早的设计是4个滴油口(一对角接触轴承间的垫圈非常厚,知者自知),后来就是气送油了。设计的非常巧妙,油气准准的吹向轴承内圈滚道,针型节流阀控制油量。记住,这是1945年前的产品!
不知何时,出现了循环润滑,用大量的油冲刷带走轴承运转的热量,以达到高速运行的目的。很显然,失败了。手段很多,包括滚柱轴承的滚柱做成空心的,外接油泵送油且加冷却。这里只谈高速精密主轴,其他行业不清楚。台湾目前很多小厂解决不了主轴发热问题,都采用此法。他们怎么没想到:1,轴承润滑需要那么多油吗?热与滚动摩擦需要供给多少油就可以满足润滑的要求?回油孔会开吗?正转、反转搅油发热的油泵效应,你回油孔该怎么开?题外话了,从来没看得起Made in Taiwan!
言归正传,润滑脂出现了。这对机械无疑是个重大的事情。发展到现在,什么锂基、铝基、钙基、钡基。。。。。。。。。一大串。1号、1.5号、2号、3号。。。。。也一大堆。好处是,你不用加润滑油,装配时一次搞定,客户也没保养的麻烦。选取润滑脂有效期时要与轴承寿命几乎同时报废。生产厂家都这么说的:不用保养的主轴!Maintenance Free!你信?我是不信!但我又信,比如,有些润滑脂有润滑油不可取代的功能。我玩9000转的磨头,3粒深沟球轴承就能搞定,在我的知识里,几乎不可思议。查了润滑脂(Barden出厂就加了的),它居然有渠道的效应,也就是说,这润滑脂易形成油膜。双列短圆柱加60度接触角的推力向心球轴承,几乎是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的不二选择。加工中心好说,但车床呢?几十转到几千转,你双列短圆柱轴承间隙调成多少?所以德国人就做出了能适应不同转速而形成油膜的润滑脂。有些我非常喜欢的润滑脂,由于并购,消失了,好可惜!
80年代后期,兴起了油雾润滑,好高端啊。各大轴承制造商都有广告(他们都有做主轴整套的),不泛世界顶级的。所谓油雾润滑,就是把油和压缩空气充分混合,送去润滑轴承。实际上,今天你能见到多少机器是用它的?油气润滑对动摩擦的损失明显比油雾润滑少,因为轴承润滑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油。
返璞归真了,油气润滑又活跃了。新的油泵技术,精确供油装置,让设计师们又重新青睐油气润滑,而且借助于气,做轴承的密封。
最后说一句,你去买润滑脂时,顶级的德国货,他告诉你放在库里,32摄氏度,最多保存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