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531光伏新政,让近几年火热发展的光伏行业进入“严冬”,将经历一场最为严苛的洗牌。 在此政策后的一周后,我们看到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已经开始下跌,同时,资本市场对光伏股票开始了抛售。 所有还在观望家用光伏电站建设的普通百姓都停止了脚步,国家对于光伏补贴的制度刹车太快,但长远来论,这也是光伏转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何谓“531光伏新政” 我们先来了解下,何谓“531光伏新政”。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紧急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业界称其为“531光伏新政”。 新政明确宣布暂停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指标、下调新投运光伏电站的补贴标准等规定,且自发布之日起全面实施。 新政一出,给整个光伏行业带来不小震动,也因降补贴、限规模力度超出预期,被称为“史上最严光伏新政”。 为什么会出台如此严苛的光伏政策呢? 业内专家指出,最核心的原因便是补贴的缺口。近几年光伏“热”的背后也有不少暗病滋生,一些企业发展并不容乐观,主要依赖补贴;一些企业则是瞄准国家光伏补贴漏洞,搞出了不少光伏贷骗局,弄得市场乌烟瘴气,导致光伏市场口碑低劣,一直恶性循环,而这时的国家光伏补贴刹车也应运而生。 据国金证券的研究,2017年的补贴拖欠差额就已经到达850亿,而且这个金额在光伏平价上网之前,只会越来越多,预计到2020年将会超过2000亿。而当然,除了资金缺口之外,光伏产业(尤其是中下游)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也有分析师说这是光伏产业的“去落后产能”的办法。 纵观如今机器人行业亦是发展的十分火热,各地补贴政策不断出台。近日,CRIA与IFR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继续增长,全年累计销售14.1万台,同比增长58.1%,增速创历时新高。其中,国产机器人销售3.78万台,同比增长29.8%。 快速增长的背后,似乎也是另有“玄机”。第一财经日报日前报道,尽管2017年大部分机器人企业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部分企业利润基本来自于政府补贴。国内领先的几家机器人企业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高达30%。 从国家到地方,机器人产业更加迎合未来经济目标,显然这是机器人企业获得政府巨额补贴的原因之一。以广东为例,广东佛山市经认定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培育企业,补助50万元;经认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培育企业,补助30万元;突破机器人本体制造重大技术瓶颈的骨干企业,每年最高补助800万元。东莞产机器人投入占项目总投入50%以上的,单个项目最高资助更是高达600万元。 工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逾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而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目前热衷成立的各种产业园和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有关。 在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虽然行业火爆,但是国内机器人企业仍然前路漫漫。他表示,中国巨大的市场却并未孕育出中国自有的可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比拼的机器人企业。
由于高端市场迟迟无法突破,目前国产机器人行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国产机器人企业的利润正在收窄。其中的原因,据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国产机器人企业靠价格优势占领产业链低端的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核心技术尚未赶上“四大家族”的同时,快速下降的机器人制造成本正在威胁着中国机器人企业之前的立足之道。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在10年前销售均价在50万左右,现在价格是四大家族机器人售价在15万~20万元,埃夫特、埃斯顿等国产机器人价格略低于四大家族,经济型的纯国产机器人终端销售均价约8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减速机等零部件国产化,工业机器人均价估计会降到5万元以内。可注意到,国内机器人企业强调自身的优势更多还是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 双环传动机械研究院院长张靖讲到,考虑到进口关税、运输以及生产等成本,该研究院生产的减速机价格相较于国外进口的大概可以减少20%~30%。显然目前大部分国产机器人企业仍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靠“性价比”而非核心技术来打开市场,处于产业链较低端的现状。 《2017-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虽然我国机器人行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势头明显,但是毛利率和净利率近年来都有走低趋势。其中毛利率在2010年到2016年之间从40.89%下滑至34.53%,而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毛利率为31.65%。净利率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017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率仅为12.34%,而反观2010年的净利率却高达23.24%。 库卡工业徕斯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邹涛曾表示,由于在减速器、伺服机等核心零部件技术上的差距,国内厂商往往对国际厂商的依赖度非常高,采购溢价十分严重,这直接束缚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突破。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目前工业机器人产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些企业依靠补助用于发展倒也是有情可原,有的企业则出现了“骗补”行为。今年5月份,曾经的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常林集团宣布破产。据悉,2010至2016年,常林集团至少申报了30个项目。其中,获得国家专款资助项目至少13个,累计获得国家专款支持资金近15亿元,年均2.5亿元。管理不善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是其“偷梁换柱”、骗补之举等,却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扶持只是一根拐杖,真正能走多远,还是看企业自身。 早些年,机器人行业遭到众多媒体口诛笔伐,如英文版《南华早报》指出,中国机器人行业“企业靠着‘诈骗行为’和‘非法关系’取得地方政府大量补贴情形普遍,根本就是补贴吹起的‘大泡沫’”。 业内人士义愤填膺,更是直言“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10台(套)补贴,企业卖出100台赚的钱不如人家补贴10台的”。结果,机器人行业出现“机器人产业重复建设”,“机器人产业高端不足、低端化严重”,“国内机器人产业市场份额低、利润低”等一系列问题。浪费了有限的财政资源。 对于部分地方“过火”情况,国家也早已觉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早在2014年国务院即发布通知,要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还有诸如工信部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财务部的《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不是恶意竞争打乱仗,更不能用承诺‘好处’收买拉拢企业,这样做百害而无一利,也是不可持续的。”有专家也指出,税收优惠清理规范之后,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上多下功夫,以此吸引和留住企业。这样,市场的“手”与政府的“手”才能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诚然,机器人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则要“居安思危”,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倘若出现行业洗牌时,方能毅力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