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的发展,人们的工作重心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对凌晓峰院士而言,在未来10-30年,在AI的发展进程中,机器人大脑将取代大部分人类,而一小部分最为聪明的人类是AI无法取代,而这一部分是世界最为顶级的科学技术人员。 凌晓峰院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及计算机科学系,随后留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四年内获得硕士和博士, 之后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教。现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晓峰 凌晓峰院士思维敏捷,乐观爽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及应用、智能系统开发等方面超过25年的研究,让他对AI的未来充满热忱和自信。 AI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 自从Google的AlphaGo战胜柯洁后,人工智能再次形成行业浪潮席卷全球,以Google、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为首的国外巨型企业纷纷布局AI市场,而在国内,百度、阿里等企业也不断布局这一产业。 巨头的布局带动了资本及市场的高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6月份,国内AI企业高达四千余家,仅次于美国,排行全球第二。 对此,凌晓峰院士对国内AI市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但就目前市场而言,由于市场庞大,目前AI初创企业是以投资、扩张和研发为主,对于这类企业而言,能在数年内占领市场,并收回成本,就是一种成功,哪怕是能把自己的AI技术卖出去,也是成功的第一步。” 从中不难看出目前国内AI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AI技术的逐步发展,凌晓峰院士认为AI企业会逐步走向正轨,并带动AI产业的高速发展。 而随着AI高速发展之下的问题则是AI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人类的管理者这一问题。凌晓峰院士认为:“随着AI的发展,AI会不可避免的取代人们的工作,不仅将来蓝领工人会被工业机器人替代,将来白领工人,包括各种各样的办公室里面的工作人员、法庭的秘书等等都会被替代。虽然大部分职业将被AI所取代,但实际还得根据科学家如何设计、怎么为机器人编程。” 最后,凌晓峰院士认为,AI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不是摧毁人类,但为了更好地管理人们,在未来的那个时代,可能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及改变,从而创造更好、更稳定的社会。 AI+医疗:最具争论的AI市场 在AI落地应用环境中,不乏安防、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及领域,但最具有争论性的则是医疗行业。 AI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医疗影像方面,在这一细分领域中,AI机器视觉由于能不间断的高速准确识别医疗影像,从而让AI企业和媒体立下判断——AI未来将取代医生这一职业。 而这一结果并非空穴来风——AI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中,能够结合大数据进行多种数据的交叉与融合,产生新的结果,而在手术中,AI机器人能以更为精确的动作进行手术。 而医生并不认可“AI取代医生”这一结论,大部分医生认为,AI只能从数据上得出疾病是否产生,而病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关联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因此,AI在医疗方面只能作为辅助,并不能代替医生这一职业。 对此,凌晓峰院士认为:“随着AI在医疗行业的深入,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各种技术手段,未来的AI将比医生更加了解患者,并能进行精准化治疗。但目前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医生是否能够接受AI对自己的影响。” 众所周知,国内外的医疗资源均严重紧缺,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医生与患者比例悬殊,医生成为诸多医院的“香饽饽”。而AI医疗则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通过AI医疗,患者无需通过医生的检查即可得出精准数据,从而替代部分医生的工作。而这里最为核心的问题则是利益问题——医生的工作被替代,将直接导致普通医生失业。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部分医生因为这一问题而断绝与AI企业的合作。 但在AI医疗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近期,英国达芬奇机器人事件引起诸多医疗行业人士的关注,AI医疗是“救人”还是“害人”,这是贴在众多AI医疗机器人身上的标签。而凌晓峰院士则提出了一个反问:“医生能确定自己所经历过的手术没有失误吗?” 凌晓峰院士认为,医疗数据并不能看单例,而是看整体数据,需要对医生和AI机器人的手术成功率进行横向比较,才能知道谁高谁低。同时,凌晓峰院士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在人类的生活过程中会有人类情感倾向这一主观问题,外来物并不是原有群体的“朋友”,当其发生任何一点失误时,其必须承担所有责任;而自己人出现失误,则会“偏袒”自己人。 最后,凌晓峰院士认为,AI在医疗产业的深入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必须由政府介入调解,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该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去思考AI在医疗领域中的作用,而不是豹窥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