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与船舶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20世纪初期,中国专业从事焊接的第一家工厂——中华电焊厂原来就设在上海瑞容船厂水泵间门口,从事外商电力、船厂等修焊业务。从该厂还出现了从事焊接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刘墨泉,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焊接师傅。但我国的船舶工业以及船舶焊接技术则是在1949年后才得到快速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后,刘鼎等中央重工业部的领导在上海、大连、天津等地船厂考察后开始筹建新中国的船舶工业,经与华东工业部副部长程望磋商,1950年10月1日,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在上海成立。
焊接是船舶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据统计,一条万吨船舶要焊接150km的焊缝。焊接专家指出:
焊接技术是现代船舶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船舶焊接工时约占船体建造总工时的40%,焊接成本约占船体建造总成本的30%~50%。船舶焊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是影响船舶制造的重要因素,世界各造船国家都十分重视船舶焊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陈家本:《关于我国造船焊接技术发展的思考》,热加工2003年第5期)。
新中国的船舶焊接技术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在普遍应用常规电弧焊的基础上,从前苏联引进了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及电渣焊等工艺方法;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引进和借鉴日本等国的船舶焊接技术,到2000年底常用的船舶焊接方法多达35种。
在我国船舶焊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南北两个百年老船厂——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连造船厂 大连造船厂始建于1898年,经历了“俄国筹建统治、日本扩张侵占、苏军解放接管、中苏合资经营”等不同时期,1955年改由我国独立经营,1957年定名为大连造船厂。
1954年开始,苏联造船专家分期分批来华,援助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建设。大连造船厂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该厂是建国初期我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较早地实行了苏联的企业管理制度,并向全国推广。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的船厂都陆续引进并推广苏联的埋弧焊、电渣焊等新技术,这是中国船舶焊接技术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并促使船舶制造技术整体进行了相应改革。
江南造船厂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1865年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解放前在这里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艘蒸汽推进军舰和铁甲军舰、中国第一支步枪等。1905年,造船业务开始从江南制造总局中剥离,发展成为江南造船所。
1946年,江南造船所为民生实业公司建造了中国第一艘全电焊结构的“民铎”号轮,开创了我国“由铆钉造船走向焊接造船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获得了新生。1955年底,排水量为2650t的
“民主十号”轮船建成”,该船获“一机部产品设计特等奖”。“民主十号”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沿海客货轮,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的新发展(《我国自制的第一艘沿海客货轮下水》,195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江南造船厂还建造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我国第一支远洋综合科研船队等。
江南造船厂在1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培养了许多焊接技术精英,如在制造万吨水压机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唐应斌就是江南造船厂著名的“焊接大王”。20世纪50年代末,江南造船厂与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率先开展了CO2焊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该技术60年代主要在造船等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机械 工人》与船舶焊接 《机械工人》杂志始终关注中国船舶工业的未来,关注船舶焊接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船舶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相应地加强了报道力度。如2006年5月,由《机械工人》主办的“中国焊接与切割市场论坛——船舶焊接市场需求报告会”,受到业内好评。又如,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江南造船厂随之搬迁,上海开始在长兴岛兴建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见图1)。为此,于2007年特别策划了“聚焦长兴岛——关注船舶焊接技术”专题,加以深入报道(于淑香等:《长兴岛——承载着中国船舶工业的希望》,热加工2007年第2期)。
图1 长兴岛——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自2002年始,全球船舶市场连续6年呈快速发展势头,我国船舶行业也取得了极快的发展。但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行业都在思考如何主动规避风险,并回归基本层面。中国船舶工业高效焊接技术指导组陈家本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未来才是考验中国造船业竞争实力的关键时期。高效率、短周期、低成本是船舶焊接技术进步的永恒主题。为此,我们要在减少浪费、保护环境、降低焊接成本和增强效益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地推进高效焊接技术。为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梦想积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