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基切削液与水基相比各有何特点? 总的来说,油基切削液的润滑性好些,水基切削液的冷却性好些。油基切削液在高温时易产生烟雾、易着火;水基切削液易生菌腐败,使用期短,容易生锈。 2、切削油的质量检测有哪些项目? 切削油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有粘度、闪点、倾点、脂肪含量、硫含量、氯含量、铜片腐蚀、水分、机械杂质、四球试验等。关于测定方法可参考有关的试验方法标准,在此仅对部分项目给予简单说明。 (1) 脂肪含量 脂肪是切削油中的油性添加剂,是划分切削油类别的一个重要指标。脂肪在切削油中可起到降低摩擦系数、减少刀具磨损的作用(对防止后刀面的磨损尤为有效)。加有较多脂肪的切削油特别适合于有色金属加工以及切削量不大但产品精度及光洁度要求高的场合(如精车丝杠)。一般可用皂化值来大致判定其脂肪含量。切削油中脂肪含量过高或其质量控制不当,容易在机器上形成粘性物质造成机件运动不灵活,严重时会变成漆膜即所谓“穿黄袍”。 (2) 氯含量 切削油中氯主要来自含氯的极压剂。氯需要在较高含量(大于1%)时,方可显现出有效的极压作用。如果氯含量不足1%,可以认为它不是为了提高润滑性。一般含氯极压切削油其氯含量都在4%以上,最高时可达30%一40%。但出于职业卫生及环保方面的考虑,有些国家已对切削油中氯的最高含量做了规定,如日本的JIS规定氯含量不得超过15%。氯对不锈钢的加工以及在拉拔成型加工中都非常有效。其缺点是不够稳定,遇水或温度过高时会分解产生HCl引起腐蚀、生锈。 (3)硫含量 切削油中硫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入的含硫极压剂,另一个是来自其他没有极压作用的含硫化合物,如基础油中原有的天然硫化物以及防锈剂、抗氧剂等。有效的硫只需很低含量(0。1%)即可产生明显的极压效果。含硫极压剂对抑制积屑瘤特别有效,但可惜现在还没有简单的方法能分别测出有极压性的硫和没有极压性的硫。所以很难仅仅依据其硫含量(特别是硫含量不高时)判断其极压性如何。不过现在多数切削液制造厂家在其产品说明书中都标明加入的极压剂硫含量。 (4)铜片腐蚀 测定的方法是铜片法。腐蚀活性的大小用级数表示,l一2级为低活性或非活性,3—4级为高活性。级数越大,腐蚀活性越强。铜对硫很敏感,用此法可以判断切削油中有没有含硫极压剂和极压剂的活性大小(注意:此法不能判断含硫剂的多少)。此项目也是划分切削油类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5)四球试验 可测定最大无卡咬负荷。用此法可大致判断切削油的极压性,特别是用结合硫、氯含量及铜片腐蚀进行综合分析时,可以对其润滑性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应强调说明,四球试验所给出的极压性只是在标准条件下的评定结果,此结果与切削性能优劣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3.水基切削液的质量控制项目有哪些? 水基切削液在应用时都是要加水稀释的,其试验项目也可分为直接测定和加水测定两部分。直接定的项目有储存安定性、硫及氯含量、不挥发组分等。加水后再测定的项目有表面张力、pH值、起泡性、防锈性、腐蚀性、对油漆的适应性、食盐允许量、抗菌性等。这些项目大部分意义比较明确,以下只对个别项目做些说明。 (1)储存安定性 水基切削液的浓缩物在外观上虽然是均匀的液态,但实际上大多是胶态体系,而且含有相当多的水。经过长期储存以及温度的波动,如果配方不当很容易产生沉淀、分层等现象并且往往是不能复原的。因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检测项目。 (2)不挥发组分 水基切削液浓缩物中含有水分,这个项目是用来测定其有效组分含量的。 (3)食盐允许量 通过这一试验用以了解该切削液能否允许使用含氯量较高的自来水配制工作液。 (4)表面张力 就多数情况而言,表面张力小的液体容易在固体表面展开,因而有相当多的人把表面张力看做是切削液渗透性的一个度量指标。但严格说来,二者并无直接对应关系。渗透性是个比较含混的概念,似乎与润湿性及流动性(粘度)的关系更密切。表面张力可做为切削液中是否加有表面活性剂的判定指标。因为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即可使水的表面张力大幅度下降。另外,表面张力并非越小越好。表面张力过小有时也会带来其他负作用。 (5)抗菌试验 水基液特别是乳液易生菌腐败,所以抗菌能力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但过去在我国并末引起重视,也没有将其做为水基液的质量指标加以采用。现在国外已有一些简易的测定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加以应用。 4.选用切削液时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几个步骤? 影响切削液选用的因素很多,有时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因素却成了决定切削液选用的关键。例如插齿一般是粗加工,齿轮经插齿成形后尚需经剃齿工序进行精加工,选用活性低的切削油既可满足工艺要求,又可获得较长的刀具寿命。这一般是指在齿轮加工车间而言,若此同一台插齿机是在一个修配车间里,齿轮加工的批量很小又无后续的剃齿工序,显然就应该选用高活性的切削油,因为此时产品的质量是主要因素,而刀具寿命及加工效率则是次要的。所以切削液的选用因素及步骤不是固定的。但就一般情况而言,影响切削液选用的因素主要有加工工艺及相关条件(如加工方法、刀具及工件材料以及加工参数等)、对加工产品的质量要求、职业安全卫生、废液处理、有关的法规方面的规定、经济性等。 选用的步骤大致是: (1)根据工艺条件及要求,初步判定是选用油基还是水基。一般来说,使用高速钢刀具进行低速切削时用油基,使用硬质合金刀具进行高速加工时用水基;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刀具复杂时用油基,主要希望提高加工效率时用水基;对于供液困难或切削液不易达到切削区时用油基(如内孔拉削、攻丝等),其他情况下尽量用水基。总体来说,用油基可获得较好的产品光洁度、较长的刀具寿命,但加工速度高时用泊基会造成烟雾严重,只能用水基。 (2)②在根据加工工艺选用油基或水基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关消防的规定、车间的通风条件、废液处理方法及能力和前后加工工序的切削液使用情况等。此外还应考虑工序间是否有清洗及防锈处理等措施。 (3)根据上面两个步骤,确定油基或水基之后,再根据加工方法及条件、被加工材料以及对加工产品的质量要求选用具体品种。假设已选定用油基,再根据被加工材料的特性(如硬度、韧性等)、加工的参数(在此条件下是否易形成积屑瘤等)以及产品的光洁度要求来确定切削油的极压性和活性。最后再根据切削时的供液条件及冷却要求选用切削油的粘度。 (4)在初步选定切削液后,还应从经济性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从几种可能的方案中选出经济效果最好的切削液品种。 5、润滑性好的切削液是否就是高品质的切削液? 这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问题,一些人总是以为提高切削液的品质或质量档次就是不断提高切削液的极压、润滑性,并企图用切削液的润滑性来划分切削液的质量档次。正如前面所述,切削液的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其所应具备的性能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决定的。润滑性能只是切削液诸多功能之一,并非润滑性越高越好,过度的润滑往往会带来效果相反的负作用,如因极压性过头产生的化学磨损,可大大缩短刀具寿命,极压剂的应用会促进生锈和造成严重腐蚀,由于润滑性添加剂与工件表面形成的吸附膜(特别是化学膜)给工件的后处理及应用(如原子能工业及电子工业中用的一些金属零件)带来麻烦。 6、磨削时产生“烧伤”是冷却不够还是润滑不够? 磨削时产生“烧伤”发蓝等问题是磨削时局部高温过热所致。磨削是高速切削加工,在磨削点要产生瞬间高温。因此“烧伤”问题在磨削加工中时有发生。 磨削液的冷却作用是通过固、液两相的换热作用,将砂轮及工件上累积的热量及时传走而使其保持在较低的温度水平下以保证工件的尺寸精度和便于拆卸操作。砂轮和工件处在较低的温度水平下当然对降低磨削区的温度有效。但这种冷却降温是间接的。更直接的办法是改善磨削区的润滑条件,减少摩擦点产生的热量,这对降低摩擦点的瞬时高温更有效。所以如果发生烧伤问题,主要应通过提高磨削液的润滑性来解决。例如改水基为油基或提高磨削液的极压活性。 7、应如何正确看待切削液的作用及效果? 首先应该明确,切削液是切削(包括磨削)加工过程中的辅助性材料,也是改善加工条件及效果的一个辅助手段,合理使用切削液有助于切削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工艺要求,但不应对其抱有超过其功能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诸如产品精度、光洁度、刀具寿命等都应主要依靠机床结构、加工工艺以及刀具等因素来解决。如果机床本身的精度、刚性不够就不可能加工出高精度的产品。但在机械因素已固定的情况下,合理选用切削液则可获得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超精磨削加工,在改用清洗性、润滑性更好的切削液时,产品光洁度及加工效率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仅从机械因素(如提高机床精度、改善磨削条件和磨具)加以改进则要困难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