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目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是在更早时候产生,因此我国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几乎都有“软肋”。例如,太阳能产业制造能力中国已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仍依赖国外。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中国制造”路径依赖我国企业对新兴产业和市场的敏感性和响应速度是值得称道的,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很高涨,从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制造能力的迅速扩张可见一斑。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企业仍对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探索和研发持不积极的态度。这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不仅在找到新的“中国制造”机会,而且在于借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后者更为重要。三、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瓶颈基于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纳米材料、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分析发现,新兴技术的商业化难题成为当前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一是大规模产业化技术和市场发展不成熟。二是产业配套程度不佳。三是新兴技术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高。出现后发优势逆转成为后发劣势现象。技术创新理论指出:当技术轨道发生变迁时,先发者由于背负了相对沉重的转换成本包袱而难以及时抓住机会,而后发者的转换成本相对较低甚至为零,可以更快地进入新轨道,进而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我国本应可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但是我国在一些领域的后发优势发生了逆转,构成新的后发劣势。中国制造业长期沉淀积累投资、巨大而分层次的市场延长了陈旧产品的寿命,从而造成技术依赖和产业转型刚性。例如,我国电视机产业在国际同行积极开发平板技术时,由于对原有产品上的生产性投资世界最多,且农村显像管电视机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漠视平板技术。这导致我国失去了后发赶超的机会,再次落后。 “三高”叠加有可能断送战略机遇。高技术壁垒、高设立成本、高转市场风险叠加,严重地阻滞了技术、能力和资源处于相对劣势的我国某些产业的启动、转型和发展。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结构有待优化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科技及创新政策的全面梳理与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创新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激励政策非常缺少。由于支持需求政策的缺失,造成了我国太阳能、风电、LED等产业的销售市场出口依赖。更为严重的是,出口的产品只能作为部件供应,因而也丧失了企业应用系统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当我国自己开始使用时又再次形成了对外来系统的技术依赖。
页:
[1]